宫廷香酥牛肉饼作为源自唐代的经典小吃,以“千层叠酥、香辣多汁”的独特风味成为北方酥饼的代表。其核心工艺围绕“千层层次”的塑造与“外酥内嫩”的平衡展开,融合了宫廷饮食对“精致”与“风味”的双重追求。以下从七大核心环节解析其制作工艺:
一、选料与配比:奠定“香酥”基底宫廷香酥牛肉饼的选料讲究“肉精面优”,既保留传统风味,又通过原料特性强化层次与口感:
牛肉:优选牛里脊或牛霖肉(前腿靠近蹄膀部位),此部位肌肉纤维细、脂肪少,切粒后口感紧实有嚼劲,且不易出柴。需选用新鲜牛肉(冷冻肉纤维断裂,煎制易散),部分老店会加入5%-10%的牛油(肥膘),增加肉馅油脂香气。
面粉:传统用“关中冬小麦粉”(蛋白质含量12%-13%),筋性适中,既能支撑千层折叠,又避免过于紧实。现代常用中筋面粉替代,部分宫廷复刻版会加入5%的低筋面粉(降低筋性,提升酥脆度)。
辅料:大葱取“陕西秦葱”(葱白长、辛辣味淡),花椒粉(陕西大红袍花椒研磨,麻香醇厚)、辣椒粉(可选,秦椒或朝天椒,增辣提色)、盐(调节底味)、香油(锁水增香)。
关键逻辑:牛肉的紧实与油脂、面粉的筋性与延展性、调料的麻香与辛辣,共同构成“酥而不硬、辣而不燥”的风味基底。
二、面团处理:“半发面”的“刚柔并济”宫廷香酥牛肉饼的面团采用半发面工艺(又称“嫩发面”),区别于死面(无发酵)的硬脆与发面(完全发酵)的松软,通过控制发酵程度实现“可折叠、易起层”的特性:
和面:面粉与温水(30-35℃)按5:3比例混合(如500g面粉加300g水),水温需接近人体温度(避免烫死酵母)。边加水边用筷子搅成絮状,再下手揉成面团。
基础揉面:面团需揉至“表面光滑、质地均匀”(约10分钟),此时面筋初步形成,具备延展性。
发酵控制:加入酵母(约为面粉的0.5%,宫廷传统可能用“面肥”替代),覆盖保鲜膜静置醒发20-25分钟(体积膨胀1.2倍即可)。半发面的关键是“微发”:发酵不足则面团僵硬,折叠易断裂;发酵过度则面筋软化,层次易粘连。
排气与松弛:发酵后面团内部有气孔,需轻揉排气(约3分钟),至表面光滑无大气泡,再覆盖保鲜膜松弛10分钟(松弛面筋,便于后续折叠操作)。
核心差异:半发面的“微发酵”状态,使面团既保留足够的筋性支撑折叠,又因轻微膨胀降低硬度,更适合反复擀压形成千层。
三、肉馅调制:“切粒锁汁+麻香融合”宫廷香酥牛肉饼的肉馅以“颗粒分明、汁水饱满”为特色,区别于绞肉的“泥状感”,关键在于手工切粒与调料渗透的平衡:
切粒工艺:牛肉剔除筋膜后,用刀背或菜刀切成0.8-1.2cm见方的肉粒(比肉糜大、比骰子小)。手工切粒能保留肌肉纤维的完整性,加热时肉汁不易流失,咬感更有“弹牙”乐趣。
初步调味:肉粒中加入盐(占肉量1.5%)、料酒(去腥)、姜末(增香),抓匀后静置15分钟。盐能破坏肌肉细胞结构,促使肉粒析出部分水分(约5%),为后续吸味做准备。
麻香融合:加入花椒粉(占肉量0.8%)、辣椒粉(可选,占肉量0.5%),沿同一方向搅拌至肉粒表面裹满调料(约3分钟)。花椒的麻香与辣椒的辛香渗透进肉粒,形成“麻辣鲜香”的风味内核。
葱香锁汁:最后加入大葱末(占肉量30%,切0.3cm小粒),轻拌均匀(避免过度搅拌导致葱出水)。葱粒需保持完整,加热后释放清香,与肉香融合。
关键技巧:肉粒大小需均匀,否则加热时易出现“生熟不均”;葱花最后加可避免长时间腌制导致出水,影响肉馅黏合度。
四、折叠擀制:“三叠九擀”的“千层密码”“千层”是宫廷香酥牛肉饼的灵魂,其工艺核心在于面皮与油层的交替折叠,通过多次擀压形成均匀分层。具体步骤如下:
擀制大薄片:松弛后的面团搓成长条,分成约80-100g的小剂子(大小根据成品尺寸调整)。剂子按扁后,用擀面杖从中心向四周擀制,边擀边旋转,最终制成直径约30-40cm的圆形大薄片(厚度约1-1.5mm,边缘略薄于中心,便于折叠)。
刷油撒粉:在面皮表面均匀刷一层熟油(猪油更佳,增香;植物油更健康),再撒一层干面粉(约5g,防止折叠时油层粘连)。油与面粉的结合形成“隔离层”,是层次分明的关键。
第一次折叠(三折):将面皮一端向中心折叠1/3,另一端再向中心折叠1/3,形成三折长条(类似“Z”字形)。折叠时需拉紧面皮,避免出现褶皱(否则加热时层次易断裂)。
第二次折叠(四折):将三折后的长条旋转90°,重复“刷油-撒粉-折叠”步骤,再次形成四折长条。部分老店会重复3-4次折叠,最终形成8-16层。
擀制定型:折叠后的长条擀成厚度约2-3mm的大圆饼(直径约25-30cm),注意擀制时需“先轻后重”,避免压破油层导致层次粘连。
核心原理:每次刷油撒粉后折叠,相当于在面皮中插入“油膜隔层”,擀制时油膜受压延展,加热时油膜融化,面皮因层次间的油脂隔离而自然分离,形成“千层酥脆”的效果。
五、包制手法:“藏馅锁层”的“包裹艺术”宫廷香酥牛肉饼的包制需将肉馅均匀包裹进千层面皮中,同时保证生坯在煎制时层次不散、肉馅不漏,关键在于“收口紧实”与“边缘密封”:
生坯整形:擀好的千层面皮平铺在案板上,取适量肉馅(约为面皮面积的1/2-2/3,避免过厚导致加热时外皮焦糊)平铺在面皮中央,用勺背轻压平整(厚度约0.8-1cm)。肉馅需分布均匀,否则加热时易出现“局部夹生”。
卷边收口:从面皮一端开始,将面皮边缘向内折叠(类似春卷包法),逐步覆盖肉馅,最终将边缘捏合(需捏紧,避免煎制时露馅)。部分老店会在收口处刷一层蛋液(增加黏性),或用少许水粘合。
按压定型:用掌心轻压生坯表面(力度均匀),使其厚度约2-3cm,边缘略高于中心(煎制时受热更均匀)。若生坯过厚,加热时内部不易熟透;过薄则层次易压散。
难点解析:千层面皮较薄,包制时需“手轻、力匀”,避免拉扯导致层次断裂;肉馅不宜过多,否则加热时油脂渗出易浸软面皮,影响酥脆度。
六、煎制火候:“先定型后酥脆”的“双重考验”宫廷香酥牛肉饼的酥脆外皮与多汁内馅,需通过分段控温实现,关键在于“先高温定型,再中小火焖熟,最后高温促脆”:
饼铛预热:传统使用铸铁平底锅(导热均匀、储热强),提前用中火预热至180℃(滴一滴水滴在锅面,迅速汽化并滚动为最佳温度)。
初煎定型:生坯无需刷油(或刷极少量油),放入锅中转中火,煎制约2-3分钟至底面金黄定型(边缘微卷)。若火太小,饼皮易粘连;火太大则表面焦糊而内部未熟。
焖熟内馅:沿锅边倒入少量清水(约20-30ml),立即加盖转小火焖煎5-8分钟(利用蒸汽将内部焖熟,同时避免外皮焦糊)。此时观察饼皮边缘,若出现“小气泡”(内部蒸汽膨胀所致),说明内里已基本熟透。
复煎增脆:开盖转大火,将肉饼移至锅边(温度更高处),快速煎2-3分钟,至表面出现“焦斑”(约3-4处),饼皮彻底酥脆即可出锅。
核心要点:煎制时需全程关注火候,避免大火猛烙(易焦糊);铸铁锅的保温性好,可减少翻面次数,防止层次松散。
七、成品特征:“千层叠酥,香辣多汁”宫廷香酥牛肉饼的最终品质需满足以下标准:
外形:圆饼状,表面有清晰的层次纹理(折叠痕迹),边缘微翘,色泽金黄。
口感:外皮酥脆(轻咬即碎,层次分明),内层饼皮柔软(带面香),肉馅软嫩多汁(咬开肉粒有肉汁析出),麻、辣、香、鲜四味融合。
层次:切开后可见8-16层清晰的“油-面”交替结构(层数越多,工艺越精)。
总结:传统工艺的“宫廷智慧”宫廷香酥牛肉饼的“千层”与“酥脆”,是古代御厨对“食材特性”与“烹饪物理”的深刻理解:
半发面:微发酵的面团兼顾延展性与柔软度,是千层折叠的基础;
油层折叠:通过刷油撒粉的交替操作,利用油脂的隔离性形成天然层次;
手工切粒:保留肉粒的颗粒感与汁水,区别于“肉糜化”的普通馅饼;
分段煎制:平衡外皮酥脆与内馅多汁,避免“外焦里生”或“外软内柴”。
这一系列工艺的传承,正是宫廷饮食文化“精益求精”的生动体现,也让这道千年小吃至今仍令食客趋之若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