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
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举世闻名的伟大壮举。鲜为人和的是,中央红军长征是从于都开始的。那么,中央红军为何选择于都作为长征的集结地和出发地呢?
01
中央红军有准备的选择
1933年10月,国民党纠集100万兵力,200架飞机,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“围剿”,博古、李德在战争一开始,就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,实行“御敌于国门之外”的方针,全线出击,使中央红军陷入被动局面。
到了1934年4月至5月,中央根据地的北大门广昌、南大门会昌筠门岭及福建建宁等先后失守。中央根据地南北门户大开。中共中央、中革军委开始考虑以跳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为目的的战略转移,向共产国际报告了战略转移计划,得到共产国际的明确答复后,成立了“三人团”(博古、李德、周恩来)。
确定主力突围转移之后,中共中央、中革军委最终将突围转移地点选在了于都。当时,中央机关及红军各有关部队分散在瑞金、兴国、石城、会昌、长汀、宁化等地,为什么会选择于都作为出发地呢?分析起来,原因有如下几点:
当时,中革军委决定中央红军突围转移到湘西与红二、红六军团会合。东线,敌东路军威逼中央根据地的东方门户福建长汀;北线,敌北路军集中兵力加紧“围剿”,逐渐推进至兴国、宁都、石城一线,瑞金已成为敌重点监视地域,红军主力根本无法在这些县份集结;南线,我军与粤军陈济棠举行过秘密谈判,达成“停战借道”协议,我军如果经过,不会有大的战事发生;西线,有大山和隘口阻隔,不利于大部队行动。
于是,中革军委将突破点选择在信丰、安远之间敌人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上,于都因此进入了决策视野。
于都地处中央苏区西南角,是中央苏区的中心腹地,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相对中心位置,距瑞金、兴国均为88公里,距宁都99公里。当时,红军主力大都在兴国、宁都、石城、长汀一带作战,于都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、集结的理想地域。而且,于都境内多为丘陵地带,既隐蔽、又开阔,有利于大部队行动、宿营、隐蔽、休整。
从政治条件上看,于都是中央苏区赣南省委、省苏维埃政府和赣南军区所在地,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、大后方,于都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,为革命不怕牺牲,无私奉献,红军在于都集结,能满足保密等政治需要。从物质条件看,于都稻米充足,人口众多,可从人力、物力方面给中央红军以足够的补充。
从军事上讲,于都县城距离信丰、安远间的敌第一道封锁线较近,抄小路仅9O公里。从于都出发,部队可以快速到达预定地点,乘敌不备突破敌在信丰、安远间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,跳出敌人的包围圈,向西转移。
02
30多万于都人为长征保密
从1934年10月7日起,中革军委先后下达命令,要中央红军主力一、三、五、八、九军团陆续移交防务,秘密、隐蔽撤离战场,与中央第一野战纵队(又称“红星”纵队)、第二野战纵队(又称“红章”纵队)一起到于都集结。
10月10日傍晚,第一野战纵队、第二野战纵队分别从瑞金和会昌出发,向于都境内开进。13日,两个纵队先后到达于都的岭背、禾溪埠、古田一带集结休整。在此前后,中央红军主力一、三、五、八、九军团先后秘密向于都集结。
于都集结期间,中革军委在古田窑塘朱屋召开军委扩大会议的情况。当时,会议对主力红军突围转移,各军团的调动,集结时的具体工作作了严密的部署。为了保守军事秘密,封锁消息,中革军委还对军委直属纵队和各军团分别授予代号,向各部队发布一系列指令,并将各补充团正式拨给各军团。
集结期间,在于都境内休整的中央党政主要领导人有:博古、张闻天、周恩来、毛泽东、朱德、陈云、刘少奇、王稼祥、李维汉、刘伯承、叶剑英、邓小平、凯丰等。10月16日,红军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。部队集结于都期间,各军团进行了兵员、武器弹药、粮款的补充。
8.6万红军主力在一个县内集结,可谓一个奇迹,时间跨度超过10天,直到顺利跨过“长征第一渡”,国民党仍然对此一无所知。34万于都人,没有对外透露一点消息,集结行动的保密,为中央红军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打好了基础。于都人民倾其所有支援红军
中央红军在赣南苏区准备突围转移和进行集结休整期间,赣南苏区人民倾其所有,无私奉献,倾力支援和掩护红军突围转移。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长征做出了巨大贡献,34万于都人民全力支援中央红军。
当时,于都河宽600多米,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,于都人民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,有的用作架设浮桥,有的用作摆渡。为了搭建浮桥,沿岸群众和县城居民几乎将家中所有的门板、木料等一切可用器材都捐献了出来。
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集结休整和安全突围,根据中革军委的统一部署,于都县积极组织武装配合红军,牵制和阻击敌人,封锁消息,为中央红军集结转移提供安全保障。
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中,红军经过一年的浴血奋战,伤亡严重,亟需补充兵员,于都人民积极支持,全县各乡都设置了“拥护红军委员”,积极动员子弟参加红军。中央红军在于都休整结集时,于都县委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,将刚加入红军的9700名战士编为8个补充团,补充到主力军团。红军8.6万人中,除去中央机关有1万多人,在7万多名红军战士中,于都籍战士占到了十分之一强。
于都人民为中央红军编制了大量草鞋。辛勤耐劳的于都妇女和老人,在推砻(音lóng读“龙”,是一种去稻壳的农具)、筛米的空隙里,为红军赶做一双双结实的草鞋。在那一段时间里,很多村坊、屋场,直至夜深人静,还此起彼伏地传来木槌在大石头上捶打稻草的响声。
红军主力军在于都境内集结,吃饭是一件头等重要的大事,将近9万人的大部队,一天就吃掉上千担稻谷的米。集结期间,于都人民贡献粮食90万担、银元81.9万块。同时,每天要把上千担稻谷加工成米,也是一项繁重的劳动。为了保证稻米的供应,于都每个乡、每个村、每个屋场甚至每户人家都动员起来了。老人、妇女、儿童组成一支一条龙的队伍:把征集的稻谷,从每家每户挑到一座祠堂,集中几座砻、几个碓(音duì读“对”,木石做成的捣米工具),日夜不停地砻米、舂米、筛米。
在第五次反“围剿”战争中,红军将士伤亡极大,当时安置在于都境内的伤病员约6000名。于都县的党政组织将6000多名伤病员的安置任务落实到户。伤员到户,群众待如亲人,精心照料,哪怕自己的家人吃糠咽菜,也要把有限的主粮让给伤病员吃。大家还结伴上山采回草药,为伤病员医治伤病。
中央红军突围转移,按照“三人团”的部署,采取的是“搬家”的方式。因此,在于都的青壮年男丁几乎都参加红军的情况下,还要组织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,随同红军主力一齐行动,任务的艰巨程度,是不难想见的。
尽管如此,于都人民还是积极响应政府征集民夫的号召,组织了不下1万人的队伍参加运输队、担架队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,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,奉命返回家乡;一部分参加红军,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。但是,绝大部分民夫流尽了最后一滴血,永远留在了长征路上。
03
夜渡于都河迈开长征第一步
1934年10月17日至21日拂晓,8.6万中央红军将士从8个渡口,渡过了600多米宽的于都河,踏上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。
今天,在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里,我们可以看到描绘当年红军渡河的油画、情景作品。作品中,红军战士在浮桥上果敢前行,火把在于都河的河面上倒映出闪烁的波光。
据史料记载,渡河时,中央红军是按照中央第一野战纵队、第二野战纵队居中,红一、红九军团为左翼前锋、后卫,红三、红八军团为右翼前锋、后卫,红五军团为总后卫的队形出发的。
10月17日傍晚至18日拂晓,毛泽东、朱德、周恩来随同中央第一野战纵队,从于都孟口至古龙嘴浮桥渡过于都河;中央第二野战纵队于18日晚至19日拂晓,从于都花桥至洛口塘过河。在此前后,中央红军主力一、三、五、八、九军团先后过河。
10月21日晚,前锋突破敌封锁线,中央第一、第二野战纵队离开中央苏区,随军西进。1O月21日至22日晨,中央第一、第二野战纵队和中央红军主力8.6万人全部突破第一道封锁线,离开中央苏区,继续西进,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程。
据《湘潮》 吴义国陈卫平庹晓芹/文
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