喝酒这事,古人也许比我们更上心。早在几千年前,帝王将相就已围绕酒杯斗智斗勇,上演了一出出人间悲喜剧。有的皇帝一禁酒就惹得民怨沸腾,有的官员因酒丢官落马,更有文人以酒为名写下千古骂战。
从大禹“以酒亡国”的忧虑,到朱元璋“宁可功臣反,禁酒令不可废”的刚猛,酒这一口,喝出了粮食危机、制度拷问,也酿出了人性百态。本文带你穿越回那个“禁者国法,饮者人情”的时代,看看酒杯里的风云往事。
宿醉耽误上朝,大禹开禁酒先河如果你穿越回古代,正在院子里酿酒,突然被一队官兵抄家捆走,别惊讶,你不是涉黑要被“指居”了,而是“私酿”犯禁了。
古人禁酒,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那会儿——相传,大禹闺女看到父亲为国事所累,很心疼,便让服侍大禹膳食的仪狄想办法,仪狄给大禹进献了酒。一次盛宴君臣尽欢,大禹封仪狄为“造酒官”,还同意了他和自己女儿的婚事。
大禹喝后大醉,次日上朝迟到,一班大臣等到日上三竿,站得腿都麻了。大禹懊悔:“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。”于是禁酒第一刀,砍向了可怜的仪狄和全国酒坛子。
电视剧《封神榜》剧照之商纣王和妲己
展开剩余86%大禹的担心没错。夏桀果然酒池肉林,牛饮三千,臣子醉死,妃子末喜在一旁大笑。最后,桀被商汤干掉了。当然,商朝也坏在了酒上面,商纣的事不提也罢。
到了周朝,从“饮酒亡国”这一基本认识出发,周公干脆写了一篇《酒诰》发给康叔,意思是:卫地百姓爱喝酒,你管好他们。
《酒诰》是中国第一篇禁酒令,对违背者处罚严苛
禁令写得直白:“群饮者,杀无赦!”连审都不带审的。还有“德将无醉”的儒式鸡汤,核心就一条:喝可以,必须在祭祀场合,且必须清醒,不能喝高。
这禁酒热情,一路延烧。到了汉文帝手里,法令改成“凡三人以上无故聚饮,罚金四两”。别小看这四两金,在汉代堪比今天罚你几万块。
虽说严刑峻罚,但周穆王之后帝王多奢侈昏庸,纵情声色。上行下效,酗酒之风又重新刮起,禁令也成了一纸空文。西周几百年基业断送在耽于酒色的幽王手中。
秦统一后,推行抑商政策,酒价极高限制了买卖。之后又实行酒禁,目的是驱使百姓当“牛马”,将有限的精力用到无限的生产中去。
到了两汉,虽说汉代统治者一再下令禁酒,但远比不上秦代严格。一般正常年景虽有禁令,但执行起来不严,实际上大都禁民不禁官,明禁暗不禁,禁令形同虚设。
不是为你戒酒,是为谷仓省粮食三国两晋南北朝,直至隋唐五代宋辽诸代大体不禁酒,金元时禁酒较为严厉,因为他们担心酿酒会引起粮食短缺。
明太祖朱元璋是个狠人,他把禁酒搞成国家战略:一边不准种糯米(这是酿酒原料),一边严惩犯令者。大将胡大海之子在前线违反禁酒令,地方官因惧威势而不敢处置。太祖怒吼:“朕宁可使胡大海叛我,不可使吾法不行!”大将之子终被处死。
顺便一提,“四菜一汤”也在这一时期诞生,朱元璋规定,官员接待不能豪饮大吃,国家节俭从控制酒桌开始。朱元璋以身作则——在皇后寿宴上,他为百官准备的菜肴是一盘炒萝卜、一盘炒韭菜、两盘炒青菜和一碗葱花豆腐汤。
乾隆发圣旨禁酒,终于禁了个寂寞
清代最著名禁酒令纷争则发生在乾隆年间。乾隆元年,内阁学士方苞提出针对西北五省的禁酒令,理由有二:一是五省本来就穷,每年还浪费“数百万石粮食”酿酒是不对的;二是五省百姓酒后犯罪率太高了,两三成重大案件都和喝酒有关。
年轻的乾隆考虑了大半年,冒失出台圣旨令五省“永禁造酒”。至于如何处置私酿酒的人和违法官员,交给大臣们商量。圣旨一下,朝野沸腾,反对声不绝于耳。
刑部尚书孙嘉淦首先表示抗旨不遵,他的理由是,烧酒用的是粗粮,黄酒用的是细粮,一旦禁酒,那些粗粮无法储备,而且可能衍生腐败和走私。
乾隆让五省总督讨论,结果是五人都反对“一刀切”。乾隆最终采纳了建议,将诏令变更为禁止大规模酿酒活动,受灾之年之地减少酿酒等措施。这些措施逐渐被编入了清朝法令之中。
所以古代帝王禁酒,其实是为了几件大事:一是节粮,二是防乱,三是反腐。谁说皇帝不懂经济学?人家就是靠这招,把“谷仓”和“朝纲”都管住了。
官员饮酒误事,杯中人变阶下囚禁酒令这么严,偏偏总有人嘴馋酒,一饮误事,连乌纱帽都保不住。
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剧照之吕布
比如三国吕布被围,为防诸将饮酒误事,遂颁布禁酒令。不巧有个部下找回丢失的马,高兴得酿了酒庆功,还请吕布尝一口。吕布铁面无私,把部下打了一顿。结果部下一合计,夜里把吕布绑了投降曹操,禁酒竟成了吕布被擒的导火索。
建安文豪孔融敢与曹操论禁酒
还有那个孔融,嗜酒如命,不但自己喝,还写《论酒禁书》公开讽刺曹操,说“连酒泉、酒旗都得改名吗?”结果把命搭上,成了“为酒言志”的烈士。
说到“因酒失官”的官员,那宋代是重灾区。宋朝规定,官员掌握的公酒必须上交,否则便会犯法,丢官降职。宋英宗时,陕西凤翔知府陈希亮因贪喝邻州送来的公酒,被朝廷左迁。
宋神宗时,学士祖无择政绩不俗,却因私下将三百瓶公酒送人,被免掉官职。文学家苏舜钦因支持范仲淹遭忌恨,保守派便以他在祭神时用卖废纸之款买酒宴客为由举报之,苏舜钦及一众赴宴者均被革职。
禁酒活动引申至官场的反腐败领域,就是要求不能用公家的钱喝私酒。上述官员或许不是贪官,却因为公私不分的贪杯,给自己带来了本可以避免的麻烦。
电视剧《水浒传》剧照之智取生辰纲
更有《水浒传》里的杨志,护送生辰纲途中误饮“蒙汗药酒”,眼睁睁看着小偷搬走金银,自己却“挣不动,说不得”。丢了宝贝,只好回家卖刀——这不是小说夸张(包括上面的三国吕布),而是现实中的酒祸寓言。
古人都说“嗜酒者必不可以为官”,这些例子说明,官场上的酒不只是“饮料”,更是“引雷装置”。喝得高兴的,可能第二天就掉帽子,酒杯一碰,乌纱归空。
禁酒为何失败,道高一尺酒高一丈说了这么多禁酒的理由和案例,你可能会以为古人真的把酒给禁住了。但事实是,历史上没有哪个禁酒令最后不是“雷声大、酒照喝”。
首先,酒文化太根深蒂固了。你不让民间酿酒,他们在地下发酵;你禁止公酒,他们把“白开水”变暗号。比如民国时期广东虽禁酒,但饭馆中常见“呼白开水者”,原来,在当时的广东,白开水就是酒的代号,倘若直接说要酒,侍者会直接忽略你。在重庆也存在着酒馆,它们被称为冷酒店,只能喝酒,就着豆干等素食吃。明面上禁,暗地里喝,老百姓不比官府蠢。
其次,禁酒和税收是死对头。酒能带来巨额财政收入,尤其打仗缺钱时,朝廷往往“酒令一松,粮仓就满”。从汉武帝的榷酒制,到唐德宗的税酒政策,再到宋代“酒务官”专卖操作,哪次不是财政吃紧时“酒权在手,天下我有”?
北宋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局部之宋朝税务所
你想禁,财政不答应;你想收税,就不能真禁。如上所述,乾隆一上来搞“五省永禁”,刑部尚书直接杠上去,结果禁来禁去,最后朝廷反手用酒收税救急。
更搞笑的是,朝廷有时刚颁布禁酒令,底下官员就开始开后门:连烧锅的都敢私通制曲,地方督抚你唱我和,最后连连坐都拦不住百姓“偷着乐”。
禁得住明火,挡不住暗灯。你可以控制官场上的酒杯,但控制不了人心里的酒瘾。就像古人所说:“禁者国法,饮者人情。”酒不是敌人,是人性的一面镜子——你要从它身上看到国家治理的难,也要看到人情世故的滑。
于是,从大禹的苦酒悔悟,到朱元璋的“铁腕断酿”,再到乾隆的一刀切,又一刀反悔,禁酒的历史,像一壶陈年老酒——喝一口,笑一声,叹一句:原来这人间故事,还是离不开一个“酒”字。
参考资料: 朱巍:《古往今来禁酒令》,《国学》,2013年第8期 孟向荣:《古代禁酒平议》,《中国法治文化》,2016年第12期 李筱:《古代中国的酒与饮酒》,《哈尔滨学院学报》,2014年第4期 彭铁元、孙贺芳:《中国古代的治国智慧》, 东方出版社2022年版撰文 | 西 窗
编辑 | 钱琪瑶
*本文为搜狐文化独家原创内容
未经搜狐文化授权不得转载,欢迎分享转发
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